电气工程系概况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针对国家“30、60双碳目标” 与海洋战略,围绕“电能再生化”、“用能电气化”等领域“卡脖子”和重大需求,秉承同济发展历史,依托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交通、海洋等学科优势,在交通电气化与智慧运行、电力装备数字化与智能运维、电-氢先进转换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海洋能利用及海洋装备自主供能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电气工程系负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学科建设。其中,本科专业建设方面,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建设方面,1981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个二级学科。2019年获得“能源动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电气工程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校内专任师资队伍,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3人,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85%的教师具有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近40%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其中国家青年高层次引进人才1人、国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计划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扬帆计划”、“海外领军人才”、 “香江学者”7人次,多人在国际性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担任编委。此外聘请多位国内外院士、国内外著名高校教授和近20位国内知名企业专家为兼职教授。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坚持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旨在培养“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 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卓越创新人才。我系与国家电网、中国中车、西门子等知名公司共建校外产学研基地,面向新工科建设发展方向,依托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将智能电气工程前沿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赋能人才培养,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和国际交流活动。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多年来向电力、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以及信息控制等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并成为行业精英。

电气工程系历史沿革

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成立了电工机械科

1927年,同济医工学堂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1930年,同济大学成立了工学院,改电工机械科为电工机械系

1939年,电工机械系调整为电机工程系和机械系,电机工程系下设“电讯”和“电力”两个专业方向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机车专业,后调整改为机车车辆系,随后并入上海铁道学院后改为机电系

1958年,同济大学成立建筑机电及设备系,并增设了建筑供电专业

1979年,同济大学建筑机电及设备系调整为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

1981年,上海铁道学院机电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4年,上海铁道学院成立电气工程系

1998年,同济大学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与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合并成立新的电气工程系

2005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个二级学科

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9年,获得能源动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2021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