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于 2005 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 年获批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以“电气工程+地面交通”为特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能源利用及电气装备、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智能电网运行优化与保护、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新能源利用及电气装备”方向依托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电动汽车、新型电池储能、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再生等领域涉及的电气装备及其控制方面进行研究;承担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成果应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新能源汽车。

“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方向开展固体电介质空间电荷的测量技术、空间电荷的行为规律、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方法和故障诊断机理研究;承担的聚合物工程电介质研究项目曾获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电网运行优化与保护”方向研究新能源电网的运行优化与保护控制,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研制的分布式能源集成系统、城市电网量测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智能识别系统等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研制的“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矿井电网新型微机继电保护”等成果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在电网推广应用。

“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方向以轨道交通车辆、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为对象,研究车载能量变换技术和电力牵引自动化技术;承担的“上海地铁一号线辅助电源装置国产化研究”等成果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研制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已在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推广应用。

“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方向依托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科的传统优势,开展基于车载网络的传动控制、列车系统仿真研究;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机车驾驶模拟训练器和高速列车涡流制动试验系统;承担“牵引电气设备列车总线”国家标准、IEC 61375标准第三版的制订工作。

近五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省部级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本;20 余人次担任 IEEE Tra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国际性学术组织及国内重点实验室和各级学会的理事长、副主任委员等;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