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发布者:李巍发布时间:2023-05-19浏览次数:1165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遵纪守法,品德高尚。

2.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

3.培养能够胜任电气工程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设计与实验技术,了解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较强的自学能

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解决在电能产生、传输与使用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协同创新意识。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身心健康。

6.能够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知识、观察现象、工程实践与严谨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养成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7.培养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道德意志品质,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融入学业全程教育。

二、研究方向

电气工程是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以电工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工程技术,主要涉及电能的产生、输送、变换、分配及应用。本学科领域与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等工程领域均有紧密的联系。

本专业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每个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电机与电器

本方向以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结合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材料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研究电能在输送、变换、存储和利用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装备。本学科在该方向的研究包括:轨道交通车辆(高速列车、磁浮列车、城轨车辆)的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列车车载通信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系统仿真、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电动汽车驱动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等。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测量、监控、保护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并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学科的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在该方向的研究包括: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分析、智能调度、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电网防灾、牵引电网建模仿真等。

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新能源发电等多个领域。本学科在该方向的研究包括:新能源汽车电能变换、高频高效率开关电源、新器件应用、新能源发电变换技术、电能无线传输等。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本方向以电气绝缘材料和电气装备在高电压下运行的特性及规律为基础,主要研究高电压与绝缘的理论、测试技术、绝缘结构、过电压及其防护技术,以及它们在电力工业及新兴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本学科在该方向的研究包括:电介质理论及应用、电气功能材料与特种绝缘技术、输变电设施防灾减灾、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电网无人机巡线与诊断机理等。

三、核心课程

能源动力前沿技术、电气材料与应用、先进电力电子学、现代电力系统分析、交流电机动态分析等。

四、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7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1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跨学院或跨学科课程至少1门,2学分),必修环节11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学分、同济高等讲堂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中期考核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