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原机车车辆工程系电力机车专业经过多次变迁,合并重组发展而来。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电气机车专业并于1959年将电气机车专业改为电力机车制造专业。次年,由于专业调整改为机车车辆工程系,下设热力机车、电力机车、铁道车辆3个本科专业,学制五年。

    1973年院系调整,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系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成立机械系。1978年,开始招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机械系改为机电系。1984年,电气工程系在机电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设有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本科专业,学制4年。1985年,电气工程系增设电器、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学制2年。1987年,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改为四年制本科专业,并于1990年增设电器和供电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后来,根据国家专业目录的调整,电气工程系的各个专业统一调整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重组)合并。同年8月原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整建制并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保留电气工程系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名称,并于2005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电气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

学分

比例

公共基础课

62

36%

专业基础课

45

26.2%

专业课

必修课

12

7.0%

选修课

10

5.8%

公共选修课

8

4.7%

实践环节

35

20.3%

合计毕业学分

172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卓越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工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电气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电机电器、高压与绝缘、轨道交通、建筑电气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五、专业培养标准

1 专业培养标准 

  

方面

内容

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

 

 

1、数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

4、专业知识

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

 

 

1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1数学: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工程数学包括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现代物理简介等;大学物理实验。

2工程基础课程      

1)电路理论: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一阶和二阶动态电路、电网络矩阵分析、分布参数电路;

2)电磁场与电磁波: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电路参数模型与计算、电磁场的边值问题、简单数值计算方法;

3)电子技术基础:半导体器件、运算放大器电路、门电路、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控制器、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

4)信号与系统: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Z变换、数字滤波、系统函数;

5)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概念和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信号流图、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原理、语言与程序设计、仿真与Matlab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

3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1)电机学:变压器、直流电机、同步电机、感应电机;

2)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各种基本变流电路、脉宽调制技术;

3)电力工程;

4)微机控制技术。

4专业方向与选修课程

可根据本专业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

4、现场工作能力

5、实验室工作能力

6、表达、交流能力

7、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

8、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1、能力要求

受到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验技能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工程实践训练。掌握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与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电气工程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接受较好的工程实践基础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与研究、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

2)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较好的英语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以上水平;

3)通过电器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工程高电压工程等强电课程学习,掌握输配电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必要的自动化方面的工程技能训练;

5)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

6)具有较宽广的工作适应性,能适应各种领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信息控制方面的科技与管理工作;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2、工程要求

熟悉国家对于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能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1)选题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电气工程实际,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因素,专题综述和调研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包括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绘图与写作、论文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4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完整、齐全。

5专业条件

(1)专业资料

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档案。

(2)实验条件

应具有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电机实验室以及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

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2人。

(3)实践基地

A)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基地的设施与条件较为完善,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实习地教学要求。

B)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有一定数量的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科技创新项目,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科技论文及专利等)。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

 

1合格人才要求

1)德、智、体、美,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具有国际视野、良好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5)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中从事设备研发、设计、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